2017年4月2日 星期日

【書蟲】巴斯特的耳朵-愛上一個人時,恨就不難



  世上最冷的事,就是要恨你愛的人。
  伊娃56歲生日那天,孫女送她一本日記本。她開始寫下一些應該忘記卻忘不掉的過去。打開日記本,伊娃在第一頁寫下:

  我在七歲的時候,決定殺死我的母親。
  一直到十七歲,才實現這個願望......。

  自她有記憶以來,母親從來沒有照顧過她,甚至是一個小小的擁抱也吝於施捨。母親永遠打扮光鮮亮麗,熱中與人交際,然而對伊娃就是不理不睬。她不斷努力討好,母親還是不多看她一眼。小伊娃心裡非常難受,在枕下藏一副耳朵,那是唯一聽她說話的對象,有什麼都跟它商量。她的憎恨則讓她醞釀一股報復力量,她說:「媽媽必須受懲罰」,於是開始她的計畫,第一步練膽量,她拿蜘蛛、蛞蝓放在自己手臂上,強迫自己克服恐懼,接著她......




【前言】


  我為什麼會對這本書印象深刻?除了封面的設計擺在店裡十分吸睛,讓我一眼就拿起了它,翻到書背,那段簡介文字就讓我知道這本書充滿警告,絕對不能隨便觸碰,要有心理準備──就算我內心這麼想,卻還是在讀完之後,痛到隔天無法上班,只能請假窩在床上崩潰大哭了一整天。
  
  它不只是一本故事,它寫出了我,以及那些我們懂得的傷痛。所以這本書推薦起來時,絕對是充滿私心的(反正哪篇心得不是充滿主觀與私心呢)。
  我曾經說過一句話,「如果男人的憂鬱來自人生,那女人的憂鬱便是出自於愛」。Maria Ernestam的作品更是印證了這點,之前遲遲沒寫這篇心得的一個原因,就是因為我不敢再翻開它。這本書的文字安靜的爆炸。

  如果你不怕痛、不怕冰冷的孤獨、不怕愛,而且還找得到這本書的話──我不敢大聲推薦,但我會建議你小心謹慎地翻開它。然後去品味吧。


※以下有結局捏它,請確定不會介意再閱讀※

【排版結構】

  但我學會如何分辨背叛的臭味。那個惡臭已經封在一個玻璃罐裡,放在我心深處,可以用鑷子再夾出來。從爸爸告訴我真相的那一天開始,我就知道我和媽媽之間的鬥爭,最終只有一個人能生存下來。無論我再怎麼努力或做什麼,她永遠都嫌我不夠好,除了少數對她有利的情況外。由於我忘不了布莉塔,我還多了一個罪名。「我女兒有點奇怪。」對,她就是這麼說的。那天晚上,爸爸走出我的房間後,我殺死麵包兔子,吃了它。
  也是在那個時候,我決定殺死我的母親。這是個長程的決定,我必須做計畫並且訓練自己,我非得除掉她不可。因為我知道我必須在她和我之間做個選擇。只要她活著,她就不會讓我活著。她會吸取我的生命力,直到我只剩一個空殼,最後乾枯破碎。我才七歲,但我已經知道她做了什麼,以及她即將做什麼。我決定為自己的生存而抗爭。



  這本書採的一樣是日記敘述的形式,從56歲的主角拿到一本日記本開始,娓娓道出她從小的人生。從6月13開始寫日記到8月8號為止,為期兩個月的份量,但故事本身的分章與月份並沒有特別重要,也沒有明顯區隔劇情的功能,經常是現實與過去交錯敘述。

  《列車上的女孩》就有充份利用日記體的優勢,然而這本以日記體跟《刺客系列》開頭相似,比較像是為了讓主角回憶與反思,並透過書寫來抒發,好讓自己能揮別過往陰霾的精神象徵。


【劇情排鋪】



  劇情從小時候的女主角--伊娃--崇拜自己的母親開始,而一切的傷害也是由此而來,母親對伊娃不負責任,也不抱有好感,不斷勉強自己對伊娃好,但她很快就放棄試著去愛自己的孩子。於是年僅七歲的伊娃立刻明白自己跟母親之間的鴻溝有多深。伊娃恨自己的母親,但也不斷嘗試討愛,她要求的並不多,就只是希望母親能夠看自己一眼,能聽聽伊娃說話,像個正常的母女也好;在這種日月累積的失望與憤怒之下,為了不讓自己繼續痛苦、喪失自我,她構思了殺母的計劃。

  然而那是個悲痛的決定,她一直在內心掙扎,如果母親願意施捨一點愛給伊娃,她肯定會立刻放棄這個計劃。故事就在這份情感的拉扯中,描述伊娃漸漸長大成人,以及與母親之間努力溝通和理解的過程。而這份童年的陰影,也影響了她對自己孩子的相處方式,為她自己添了一些困擾。
  
  收尾的過程我認為稱不上漂亮,而大家也很清楚伊娃對母親的殺意,所以在劇情上少了一點刺激性或意外性。以滿足度來說稍嫌遺憾,多的是驚愕(例如女主角最後是跟自己的養父在一起),因為我不確定這樣的設計是為了什麼,當然,也可能沒有特別的意義,也可能是我無法理解。總之,前面閱讀的過程中得到巨大的惆悵,在結局時,作者大概想要表現出「所做過的業都會回歸到自己身上,不管是好是壞,主角只是需要一個放下的契機」。但我覺得有點薄弱與牽強,女主角只因為寫了一本日記就能夠放下並釋懷,我覺得是與前面的劇情有點落差了。




【文字描寫】

  我曾經讀到,美國印第安人做布娃娃放在隨身攜帶的皮囊裡。每天晚上他們把布娃娃拿出來,告訴娃娃他們的悲傷和憤怒,然後再放回皮囊,塞到枕頭下。隔天早上擔憂就不見了,因為他們在睡夢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。

  這個故事給我許多啟發,在巴斯特的屍體永遠消失在麻布袋之前,我用修枝剪把牠的耳朵剪下來,放在一個以前放彈珠的布袋裡。回家時,沒有人發現我,斧頭、鐵鍬、修枝剪和雨衣全都洗乾淨收起來,我才把布袋拿出來放在我的床邊。

  我不知道印第安人從布娃娃那裡得到多少幫助,但我知道那天晚上,我把我所有的悲傷憤怒都說給布袋裡巴斯特的耳朵聽。然後我把布袋放在枕頭下,睡得安穩深沈,就像十字架前的金髮男孩。醒來之後,我的眼睛更明亮,臉頰也更粉紅,已經好久沒有這樣。

  媽媽傷害了我,另一個生物必須替她受罰。不公平?當我的光明面試圖小聲說出這幾個字,我的黑暗面回答說,因為那個生物喜歡折磨其他生物,牠受到懲罰,象徵了由壞到好。得到巴斯特的耳朵,我就得到一樣重要的東西,從那一刻起,我說的話有傾聽對象。有了巴斯特的耳朵,我就有了生存下去的策略。我可以進行內心對話,幫助我回到生活裡,即使路的盡頭通向死亡。巴斯特生前我對牠恨之入骨,現在牠成為我的知己。我可以原諒牠了,因為牠的耳朵告訴我,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找出解答。



  雖然結局表現平平,但我認為在情感戲上,作者確實將故事推向一個極致的高峰,這全都仰賴作者的文字水準與獨特的美感,與常見的那種驚悚或瘋狂的病態不同,也因此要表現起來具有難度。作者能夠以如此清晰又精闢的文字描述角色的心理感受,是非常非常值得讓人學習的部份。

  透過這樣的文字,作者清楚表現出伊娃、母親、與父親之間的互動形式,每一段小磨擦都是缺憾,累積了最後爆發的力道,跟《動物之神》帶點粗野與精簡的文風相比,《巴斯特的耳朵》筆鋒是更陰險、綿密的,表現起來卻更加不留情,從故事一開始就不斷打中我的痛點,一拳又一拳,直到最高潮的那刻也是美得讓人動容。完全滿足了讀者的期待。

  那種與家人溝通與試著相愛的痛楚,相信一定有人跟我一樣充滿感慨吧。


【結語】



  「很久以前,我學到裹屍布上沒有拉鍊,這就是我對人生的看法。一個人只有一條命,等你躺在土裡讓蟲子吃的時候就能休息。但妳一直看不起我,不是嗎?我時時刻刻活在妳的輕蔑下。有時候我真不知道妳是怎麼想我的。妳一直頑固,難以相處,總是拒絕我。妳從來不知道我過得多辛苦。妳應該要體諒,但妳每件事都站在爸爸那邊。爸爸和伊娃,爸爸和伊娃。總是你們兩個聯合對付我。」
  「拒絕?我拒絕妳?是我為了得到妳的注意而不惜一切,但妳拒絕,取笑我做的一切。妳可以誇獎任何人,但對我的成功完全不屑一顧。我也沒有任何成功的可能性。我渴望得到妳的讚許超越其他人,而我卻是拒絕妳的人?」
  「對,有很短的一段時間,妳要的人是我,沒錯。妳當然忘了這點,因為妳還很小。妳還是個新生兒,妳不斷尖叫,只有我給妳我的乳房時妳才滿意。但我沒辦法,我覺得噁心。那個流血的傷口。然後妳只是拚命鬼叫,要吸我的胸部。我很痛又覺得噁心,幾乎要叫出來。我得把妳鎖在廁所裡才不會聽見妳的聲音。」



  愛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何況當你並不愛自己血親,卻又因為社會責任而不得不去愛的時候,就成了扭曲的相處模式,以及一次又一次的遺憾。
  就像有些人無法想像自己的家人並不愛自己,我也無法想像為什麼別人家的父母能夠愛著自己孩子,伊娃將一切證據掩藏在玫瑰花叢下,就正如我們將過往的傷痛掩埋起來,以為這樣就能揮別陰霾,殊不知,那些傷痛與黑暗遲早會帶著腐臭將人們反撲吞噬。這就是為什麼伊娃必須透過日記來面對自己,重新正視那些過錯與傷痛,才能真正有辦法繼續前進。

  剛好,外國有句俗語「under the rose」,實際上的意思是「秘密地;私下地」。古羅馬神話中,戰神瑪爾斯 (Mars) 和美神維納斯 (Venus) 偷情生下了愛神邱比特 (Cupid),邱比特為了維護母親的名聲,送了一束玫瑰花給沉默之神 Harpocrates,請祂保守秘密。羅馬人因此將玫瑰花當作沉默或保守祕密的象徵,去別人家作客時若看到桌子上繪有玫瑰花,就表示在這張桌子上談的事情不能外傳。

  這本書很多美麗的隱喻,歡迎大家細細品嘗~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